引入德国职业教育,助力中国职教改革
010-58692958
186-1201-757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作为中外职教合作的经典案例,不仅在推动两国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为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中国教育部时任部长蒋南翔访问德国,标志着双方职业教育交流的开始。此后,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逐步深化,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例如,2010年10月,中德两国教育部签署《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进一步注入了双方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多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动力。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合作平台等项目。具体来说,双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合作:
境外培训基地(中心) :中德院校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为“一带一路”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
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在上海、重庆、天津和青岛等地设立了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合作项目。
课程体系引进与优化:引进德国企业信息管理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帮助国内合作院校完善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教育部遴选并推广“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以“体系完备、标准完善、保障有力、评价科学”为原则,发挥现有8所“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过联合培养模式,双方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双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只有经过“旅行者说—拿来主义—比较选择—本土化”四个阶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持续创新与改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双方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合作模式,以保持竞争优势。
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将继续深化,在更多领域展开更广泛的合作。例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范围,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不仅构建了一座连接两国的国际教育桥梁,也为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树立了典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政策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展望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全球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德教育中德职教中心作为一家中德合作办学职业教育品牌,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1+x证书制度下,帮助教师出国培训,让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做学生职业技能的引导者、做专业的实践者、做团队的合作者、做“工匠之师”,从而更好的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新”团队,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登记标准的“新”教材,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新”教法。
犹太贵族家庭出身
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担任主席、董事长
德国基民盟经济委员会委员
创办法兰克福律师事务所至今已有20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已成功的处理大大小小案件几千例,大多都是与企业相关,兼任很多企业的法律顾问。
路德维希堡金融大学硕士
税务金融教授
Pro Tax税务事务所所长
GBS学院讲师
GBS学院教授
GBS学院讲师
GBS学院教授
德国联邦议员 德国 GBS 经济技术管理学院校长
德国联邦基督教民主青年团执行委员
德国执政党(CDU)
慕尼黑中产阶级联合会地区主席德国基督教民主青年团拜仁主席
耶拿应用技术大学
科隆应用技术大学
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
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
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
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
不莱梅哈芬应用技术大学
勃兰登堡应用技术大学
达姆斯塔特应用技术大学
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